| EN
Meet emergent | exhibition

展览地址:上海市凯旋路613号,C2座

开幕时间:2018/12/28,星期五,18:00

展览时间:2018/12/28—2018/12/31

10:00—17:00

 

后人类主义有时被用作以超人类主义为人所知的思想和技术的近义词,因为它证实了实现后人类未来的可能性和向往性,即便这是从纯进化角度来说的,不过人文学科和艺术领域的后人文主义者批评超人类主义。据行为哲学家沙仑·贝尔说的部分原因是超人类主义吸纳、扩展了许多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和古典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即科学主义。


我们很难想像成为后人类后会怎样。后人类可能拥有一些经验和感受,这都是我们通常使用的生物大脑所无法捉摸与领会的。一种言论提出,后人类会发现完全抛弃自己身体,以信息模式在广阔的超便捷计算机网络中生活更加有意思。后人类之间的界线与现代人类之间的界线有着极大的不同。后人类的不仅拥有比我们更加强大的大脑,还有可能采用不同的认知形态和全新的感觉方法,这有利于后人类更有效地体验虚拟世界。后人类或许可以直接进行心灵交流,分享记忆和经验,借由此全新的感知手段导致后人类之间相互交流的效率,质量,方式等方面获得极大的改进。


展览的重点在于探讨互联网互联网影响下的新世界“后生命时代”设想。由于新型娱乐方式及社交媒体的兴起,日常生活较之过去更加多样化。我们将顺应时代的变化,跨入新的时代,在时代更替的环境下交流:无论是思想科技的碰撞,亦或是教育的交流,都无可或缺。这次展览是一次艺术家携手观众共同迈进新时代的艺术尝试。我们不难观察到,科技的进步,正在挑战着人类对社会认知的思考维度,策展人团队借助场地的空间,探讨“后生命”时代。进入展馆后,会有一个冲击视觉的《科技》作品,奠定展览主基调,接着观者顺应迂回形态的楼梯,探索式地到达象征着“后生命”时代的展馆二楼。展厅内,多种作品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应”时代而“变”,且过渡。

  


卢梓明,广东清远人,目前工作生活于上海,从事设计与新媒体相关工作。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创作手段多样。

2014年12月,作品《mutists》参加在香港举办的中国声音艺术大展

2015年12月, vr作品《浸》参加上海米域.集社 开年跨界展

2015年12月,作品《mutists》参加在深圳举办“声音的力量”展 。

2016年3月,vr作品《13d体验机》参加中国美术学院教学十年展览


作品形式:三屏影像or实时渲染

时长:1min(loop)

作品简介:这是一个制造数字尤竹卿的测试过程,也是制造数字尤竹卿个计划最开始的步骤从三维扫描建立外观数据开始,先把部分特征以数字化。将其“半永久”的存放在数字世界。




 

当代艺术家、多元立体书法创始人。1981年生于新疆喀什,从小受家人影响喜爱绘画。在西北宽广辽阔的异域环境中长大深深体会到自然中人类的渺小。之后随家人迁居乌鲁木齐。2003年毕业于中国美院环境艺术与设计专业。爱好广泛,创造力极强,主要从事博物馆设计,同时也经常涉及建筑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影剧院设计、工业设计、雕塑装置设计及制作、摄影、平面设计、当代艺术、活动策划。经过多年跨界的艺术创作活动,初步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创造实现能力。这是一个不凡的灵魂,你可以通过阅读此简历了解他非比寻常的价值。
  

作品简介:

分享是一种美德。远古人类:大家在饿的时候分享食物;渴的时候分享水源;打猎时分享士气和胆量;耕种后分享谷物;某种制度下甚至可以分享异性伴侣。那种时期的分享使得我们这个种群在严酷的自然考验中得以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地球上表面占有大量领域空间的一种生物。我们的为所欲为不但拉远了作为人类个体之间的距离,还拉远了我们和自然之间的距离。我们的分享概念变得法制化、机械化以及数字化。但我想借着这氛围来唤醒我们最简单直接的分享。身体的一部分的直接分享。据有象征性的身体接触的分享。


  

1996年生于上海,现就读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作品涉及绘画,版画,动画,电影,摄影,行为表演。

开幕行为表演《暴裂无声》


 
1996年生于上海,2018年毕业于上海纽约大学(NYU Shanghai)互动媒体艺术专业。是一名创意工程师,通过写代码进行艺术创作。创作媒介为互动装置,物联网设备等非平面形式。曾在布鲁克林区的Eyebeam艺术机构实习。作品在Google女生编程比赛、海峡两岸创客比赛中获奖。作品曾参加喜马拉雅美术馆的《没展》,万象城艺术空间的《光影秘境·旭》。

 

作品简介:

我们都切身体会过数字化/数据化延伸人类的感官的益处:了解远方的事实和了解自己存在之前的事实。但是数字化的隐忧是让人忽视其背后鲜活个体的区别。每个人的属性可以分别被数字化,但是反过来这些数字化并不能代表甚至还原这个人。

  
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互动媒体艺术双学位。其学术热情在于两个专业的交集:探索艺术与代码的可能性,以及建构具有美感的应用。他的作品包括计算机图形学,信息可视化,数据分析,前端/后端软件开发和交互式安装。

 

学术支持:


  

影像作品曾经多次入选国际电影节, 包括2010年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短片单元,并获得2010年法国航空青年才俊大奖提名,2012年西班牙马德里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提名,2012年法国Videoforms艺术电影节大奖。其新媒体作品多次参加国际新媒体艺术展,包括CAC4.-里约新媒体艺术峰会以及Cairotronica-开罗国际新媒体艺术展等。


“不稳定”和“漂移”一直是木巾创作主题的核心。木巾的影像作品取材于中国社会现实,努力在纪录片和实验片中开辟一段诗性的影像旅程,并希望通过现实与想象的双棱镜,反射一个希望与空虚并存的浮动不止的中国现代社会。



策展人介绍: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德稻实验班交互媒体艺术专业,涉及作品有装置、行为等。

2016年12月作品获得NCDA奖项。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德稻实验班交互媒体艺术专业,涉及作品有装置、行为等。

于2017年8月参加TasH market(NY)营销。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德稻实验班交互媒体艺术专业。

于2018年4月举办个展《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德稻实验班交互媒体艺术专业。

于2018年4月举办个展《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展览现场

 

木巾老师致辞

 

行为艺术表演:《cycles》

 

行为艺术表演:《暴裂无声》

          


Art Education in Shanghai COPYRIGHT @ 1998-2019 . ALL RIGHT RESERVED 沪ICP备14032906号  企业登记证  办学许可证:教民131010974000010号